NEW EVENT
最新活動
OKX
幣安
HOT ARTICLES
熱門文章
Featured Articles
專題精選
本文內容摘錄自 galaxy,由幣研團隊編譯且整理如下
穩定幣正在成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其他金融生態的核心。但是,既有的穩定幣架構仍存在根本性的限制,尤其是在可持續收益(sustainable yield)、信任假設(trust assumptions)以及與基礎資產脫鉤的風險(depegging risk)等。
本文將會分析目前各種穩定幣的模型,探討個別在收益、抵押結構(collateral structure)、以及去中心化程度上的差異。
穩定幣主要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非收益型穩定幣(Non-Yield-Bearing Stablecoins)
平台依賴型收益穩定幣(Platform-Dependent Yield-Bearing Stablecoins)
自主收益型穩定幣(Self-Sustaining Yield-Bearing Stablecoins)
透過這三種不同的穩定幣,我們能夠去分別探討它們在資本效率、風險承擔以及市場採用上的差異。
穩定幣最早誕生的背景是為了提供一種「價格穩定的數位貨幣」,所以通常會跟美元(USD)或其他法幣掛鉤。
在早期的 DeFi 生態中,穩定幣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交易媒介和避險工具,像是 USDT(Tether)與 USDC(Circle)。
不過隨著市場後續的成熟和收益環境的改變,穩定幣逐漸從過去「靜態持有」轉向「動態收益的資產」。
舉例來說:
早期的穩定幣像是 USDT、USDC,將所有資金儲存在銀行和短期美債中,但收益則是會歸屬於發行方。
新的穩定幣像是 sDAI、USDe、USDY,開始將收益分配回饋給用戶,變成「收益型穩定幣」的新時代。
收益集中化(Yield centralization):大多的中心化穩定幣收益依然被發行機構所掌控,用戶無法直接受益。
信任假設過重(Excessive trust assumptions):儘管稱作為「去中心化」,但依然有許多穩定幣依賴中心化的資產託管或機構背書,像是銀行或基金。
結構性風險(Structural fragility):包含脫鉤(depegging)、流動性危機(liquidity crisis)、和槓桿性清算(cascade liquidation)等問題,特別是在高波動的市場中。
那麼,哪一種類型的穩定幣最能同時兼顧收益性、安全性和去中心化呢?
非收益型穩定幣是目前市場上最常見且最具流動性的穩定幣類型,它們的用途是維持與法幣(美元)1:1 的掛鉤,而非為持有者創造收益。
這類型的穩定幣在結構上可以再細分成兩大類:
中心化抵押型(Centralized-Collateralized)
去中心化抵押型(Decentralized-Collateralized)
中心化抵押穩定幣是由一個中心化實體(像是公司、信託或金融機構)發行,承諾以等值的法幣或現金資產(像是國債、銀行存款)作為支持。
常見的穩定幣包括:
USDT(Tether)
USDC(Circle)
PYUSD(PayPal USD)
FDUSD(First Digital USD)
運作流程:
使用者向發行方存入美元
發行方鑄造等值的穩定幣
若用戶贖回,則銷毀穩定幣並退還美元
這種的模型類似於「代幣化的銀行存款(tokenized deposit)」,其穩定性依賴於發行方的償付能力(solvency)和監管合規(regulatory compliance)。
價格穩定性極高:由於完全以法幣或短期美債作為支撐,這些穩定幣幾乎不會脫鉤。
高流動性與市場滲透:USDT 與 USDC 目前在全球加密貨幣交易中佔據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易於監管機構接受:中心化發行方可遵循 KYC、AML、及財務審計要求,有助於在法幣與加密資產之間架設橋樑。
信任集中(Centralized Trust):用戶必須信任發行公司真實持有足夠的抵押資產,任何審計透明度不足、或監管壓力升高,都可能造成信任危機。
收益不回饋持有人(No Yield Sharing):雖然發行方持有大量短期債券,並能夠從中獲得年化 4–5% 的收益,但這些收益通常會被發行方保留,不會分配給穩定幣持有者。
潛在凍結與審查風險(Freeze and Censorship Risks):發行方可以在監管要求下凍結特定地址的資金,像是 USDC 曾封鎖 Tornado Cash 相關錢包,這在去中心化應用中會造成信任問題。
這類穩定幣並非由中心化公司發行,而是透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抵押與鑄幣。最早也是目前最成功的案例就是 DAI(MakerDAO)。
核心概念:使用者將超額抵押(over-collateralized)加密資產(如 ETH、stETH、WBTC)鎖定在合約中,並根據抵押比率(collateral ratio)鑄造出 DAI。
舉例來說:
如果抵押 150 美元的 ETH,可以鑄造最多 100 美元的 DAI
但是一但抵押品價值跌至清算值以下,系統就會自動清算抵押品以確保 DAI 的價值穩定。
清算機制(Liquidation Mechanism):當抵押比低於設定閾值(如 150%),協議就會啟動清算拍賣,確保系統資產充足。
穩定費與儲備金(Stability Fee & Surplus Buffer):借款者需支付年化穩定費(類似利息),這筆收入歸入 MakerDAO 國庫(Treasury),用於回購 MKR 或補償清算損失。
治理投票(Governance Voting):MKR 持有者可以投票決定抵押品清單、利率、風險參數等,維持系統動態穩定。
無需信任第三方:所有抵押、鑄幣與清算皆以智能合約自動化執行。
高透明度:用戶可以即時查詢協議總抵押資產、未償 DAI 數量、清算紀錄等。
開放性:可與其他 DeFi 應用(如 Aave、Compound、Curve)無縫整合。
超額抵押需求:降低資本效率。例如鑄造 1 DAI 需抵押 1.5 美元資產。
市場脫鉤風險:如果抵押資產價格劇烈下跌,可能引發清算連鎖,造成 DAI 脫離 1 美元掛鉤。
治理集中化:雖名為去中心化,但實際上少數大型持幣者可以主導投票結果。
法幣風險再引入:為追求穩定,MakerDAO 在 2022 年後引入 USDC 作為抵押品(PAXOS、GUSD 等),讓系統部分回歸中心化。
平台依賴型收益穩定幣是穩定幣演化過程中的第二個階段。它們不再只是「無息代幣化法幣」,而是透過外部收益來源 ── 像是短期美國國債、貨幣市場基金或是 RWA 資產投資,為持有者創造收益。
平台依賴型收益穩定幣具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徵:
收益來源於外部金融工具:資產通常投資於短期美債、回購協議或受監管的貨幣市場基金。
收益分配給持有者:用戶可透過再基準化、價格上升,或在協議中質押的形式獲取收益。
資產管理由受信機構執行:基金管理人負責投資配置、監管報告與審計。
透明度與合規性提升:為取得監管認可,這些穩定幣通常需遵循 MiCA 或 SEC 規範,並由第三方會計師審計。
根據收益分配和資產託管模式,可以分成三種主要架構:
此模型中,代幣價格固定 1 美元,但持幣數量會隨時間自動增加,反映年化收益。
代表項目:sDAI 與 sUSDe
運作方式:
用戶將 DAI 或 USDe 存入協議
協議自動轉換為 sDAI 或 sUSDe
每日再基準化(rebase)調整餘額,讓實際持有量隨收益增長
這是一種代幣價格逐漸上升的模式,會直接反映在收益上。
代表項目:USDY、USDM
在這個模式下:
1 USDY 的初始價格為 1.00 美元
隨著收益累積,價格可能上升至 1.02、1.05 美元等
當用戶贖回時,根據當前淨值(NAV)兌換等值美元
要求用戶將穩定幣質押於協議中以賺取收益。
例如:
Aave GHO + stkGHO 機制
MakerDAO DSR 合約
收益由協議內部的借貸利息或 RWA 投資產生,只有質押用戶可獲得這部分收益。
收益主要來自短期國債與貨幣市場,若 Fed 利率下調,收益將顯著下降。
雖 T-Bills 幾乎為無風險資產,但 RWA 擴張帶來企業債與結構性票據暴露。
在極端市場中,贖回需求激增可能導致短期流動性短缺。
不同司法區對收益分配的定義差異巨大,部分監管機構可能將此類代幣視為證券。
自主收益型穩定幣代表在機制上具備收益生成的能力,不需要依賴外部平台或中心化平台來分配利息或收益,代幣持有者可以直接從協議中獲得收益。
運作方式:
利用協議內部活動(像是貸款利息、交易手續費、重置費率、協議激勵等)產生收入。
這些收入按照特定規則內部分配給代幣持有者。
協議本身需設計一套自我激勵和補貼機制,以確保長期穩健性。
當協議所收取的利息或手續費,在扣除必要維護成本後,會按比例分配給穩定幣持有者。
舉例來說:如果協議運行貸款市場,借款人支付利息,這些利息扣除平台佣金和風險儲備後,其餘部分會返還給穩定幣持有者。
穩定幣持有者的餘額會隨收益累積自動調整(rebase 或通脹調整),不需要持有者手動操作。
穩定幣持有者可將其代幣質押於協議中,以參與治理或協議操作,參與治理或做其它協議角色的用戶能夠獲得額外的獎勵。
有些穩定幣協議會在背後自動執行套利或再平衡策略。
舉例來說:如果協議內部資產偏離其價值,協議就會觸發內部交易、交換或調整倉位,以獲取利差收入,再將這些收入分配給持幣者。
Ethena 的 sUSDe 是一種將 USDe 轉化為可產生收益的 wrapper。透過其內部機制,sUSDe 持有者可以獲得 Perp funding spread(永續合約資金費率差價)、抵押資產的質押收益,以及其他協議獎勵。
真正去中心化收益:用戶能夠以無需信任外部平台的方式獲得收益,協議本身就是收益來源。
可組合性更高:自主收益穩定幣能與其他 DeFi 協議互操作,不需依賴外部收入來源。
資本效率提升:不需要為收益分配預留資金,所有資產皆可以進行部署與運作。
協議設計複雜度高:要同時平衡收益生成、風險控制、激勵設計與參與者間的利益關係。
收益不確定性:收益依賴協議內部活動,如果市場需求或交易量下滑,收益可能大幅浮動。
套利與操縱風險:如果內部套利機制設計不當,可能會被套利者過度抽取利差,傷害普通持有者。
清算與流動性風險:在極端市場下,如果協議資產遭遇大幅波動,可能會引發清算壓力,影響收益穩定性。
監管風險:如果協議被認定為提供收益或分紅的金融工具,可能會面臨證券法、銀行法或屋檢法規挑戰。
MakerDAO 是 DeFi 生態中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去中心化穩定幣協議。
核心產品 DAI 以超額抵押加密資產(ETH、stETH、USDC 等)生成;而 sDAI(Savings DAI)則將 DAI 存入 DSR 合約中,從協議的 RWA 收益(主要來自美國國債)中獲取回報。
DAI 本身無收益;
sDAI 則透過 Dai Savings Rate (DSR) 參與收益分配;
DSR 收益來源主要為 MakerDAO 的 RWA Vault;
年化收益在 2024–2025 年間介於 5–8%。
市場風險:RWA 投資回報與美債利率相關;
治理風險:MKR 投票集中化;
法幣依賴風險:RWA 金庫仍依賴美國金融機構(如 Monetalis、Centrifuge)。
MakerDAO 是平台依賴型收益穩定幣的代表之一,去中心化度高於傳統金融機構,但收益仍需仰賴中心化 RWA 投資。
定位:中度去中心化、中度收益、合規過渡型設計。
Ondo Finance 是最早嘗試將美國國債收益代幣化(tokenize T-Bill yield)的協議之一。核心產品 USDY 為受監管的收益型穩定幣,投資標的為美國短期國債與貨幣市場基金,收益反映在代幣淨值(NAV)上升。
USDY 價格每日根據基金淨值變動(例如從 1.00 → 1.05 美元);
持幣者可隨時贖回;
所有資產由 State Street 等美國託管銀行管理;
收益年化約 4.5–5%。
合規風險低:符合 Reg D / Reg S;
流動性受限:部分司法區僅限合格投資人(Accredited Investors);
去中心化程度低:操作由 Ondo Management 完全掌控。
USDY 是傳統金融收益上鏈的最佳案例,雖然不具有高度的去中心化,但提供極高的透明度和合規性。
定位:低去中心化、高透明度、低風險穩定收益型。
Ethena 的 USDe 為一種「合成穩定幣(synthetic stablecoin)」;設計理念為透過對沖機制在鏈上創造與美元等值的穩定價值,而不需任何法幣或 RWA 資產來支撐。
sUSDe(staked USDe)持幣者可獲得協議中:
永續合約資金費率差(funding rate spread);
stETH 抵押收益;
以及 Ethena Treasury 所發放的協議獎勵。
在高需求市場中,年化收益可達 15–20%,但波動極大。
市場風險:若 funding rate 轉負,收益可能迅速下降;
清算風險:極端行情下 ETH 價格劇烈波動可能導致脫鉤;
協議風險:需信任 Oracle、交易所及衍生品市場的穩定性。
Ethena 是自主收益型穩定幣的代表,但同時也是風險最高、波動性最強的設計之一。
定位:高收益、高風險、自主化合成模型。
PYUSD 由 PayPal 與 Paxos 共同發行,以 1:1 美元儲備(銀行存款 + 國債)支撐。主要用於 PayPal 與 Venmo 內部結算。
目前 PYUSD 並未直接向持幣者分配收益,但 PayPal 已於 2025 年初公告:未來將測試將 Money Market 收益部分返還予部分用戶。
中心化高度集中(完全由 PayPal 控制);
監管合規極高(受 NYDFS 監督);
收益尚未落地,僅作概念驗證。
PYUSD 象徵傳統支付巨頭進軍鏈上穩定幣市場的轉折點。潛在影響力來自龐大的用戶基礎與法幣整合優勢。
定位:超高合規性、低去中心化、潛在收益型。
協議 |
模型類型 |
收益來源 |
去中心化 |
主要風險 |
收益範圍 |
特點 |
MakerDAO DAI |
平台依賴型 |
RWA(T-Bills) |
中 |
法幣依賴 / 治理集中 |
5–8% |
DeFi 與 RWA 混合架構 |
Ondo USDY |
平台依賴型 |
MMF / T-Bills |
低 |
合規 / 流動性限制 |
4–5% |
橋接傳統金融 |
Ethena USDe |
平台依賴型 |
Funding rate / Staking |
中-高 |
市場波動 / 清算風險 |
10–20% |
去中心化收益模型 |
PayPal PYUSD |
中心化 |
MMF(潛在) |
低 |
信任集中 |
0% |
大眾支付入口 |
「穩定幣的未來,除了能夠穩定其價值之外,最重要的是誰能夠更有效率去讓這些穩定的資金運作起來。」
穩定幣的市場將從「靜態持有」轉向「動態收益的資產」;從「單一法幣掛鉤」轉向「多層抵押與混合對沖」;從「中心化信任」轉向「協議信任與透明審計」。
當資金開始自己在鏈上流動,當穩定幣不再只是穩定避險而是能夠產生收益的工具,你想追求的「穩定」是價格的不變,還是能夠穩定持續創造價值呢?
H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