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手教學

投資理財

區塊百科

賽道專題

幣種分析

優惠福利

市場週報

最新文章

活動優惠搜尋

NEW EVENT

最新活動

OKX

幣安

web3 community

加入每日幣研 Telegram 群組,即時掌握幣圈最新資訊

HOT ARTICLES

熱門文章

    Featured Articles

    專題精選

    PolitiFi
    BTC
    Meme 迷因幣
    AI
    DeFi
    DePIN

      Canton Network:華爾街鏈的崛起,重塑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新時代

      Hank

      2025/10/27

      本文目錄

      本文內容摘錄自 Undefined Labs,由幣研團隊編譯且整理如下

      前言

      在全球金融的演變中,區塊鏈以「開放透明」的特點,逐漸成為連接非正式金融與正式金融中間的重要橋樑。根據安永(EY)2025 年的全球估算,2023 年全球 GDP 的 11.8% 屬於灰色經濟(shadow economy)。如果以 IMF 所公布的全球名目 GDP 約 106.43 兆美元計算,灰色經濟的規模高達約 12.6 兆美元。

      這些資金流動,透過新型態的加密技術與數位貨幣,正在逐步進入可以被追蹤、兌換與管理的數位化領域。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24 年全球匯款總額達 9,050 億美元,其中 6,850 億美元流向中低收入國家。而穩定幣的支付與轉帳量在同年達到 5.7 兆美元,顯示出「加密美元」的流通已經具備了宏觀經濟等級的重要性。

      然而,這些非正式金融資金與傳統金融機構之間的連結有限,直到「機構級區塊鏈」的出現,又被稱為「華爾街鏈(Wall Street Chain)」,才讓傳統金融(TradFi)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


      加密支付先驅 -  Ripple 實現無邊界支付

      Ripple 是最早嘗試在「跨境資金流動」和「非正式資本市場」之間整合的項目之一。Ripple Labs 的目標,是透過其原生代幣 XRP 作為中間貨幣,讓跨國轉帳能在數秒內完成。相比之下,比特幣的結算時間往往需要 10 分鐘以上,而 XRP Ledger 只需 3–5 秒即可完成交易。

      Ripple 透過持有最初發行的 1,000 億枚 XRP 中的 800 億枚,並以「鎖倉」的方式定期釋放流動性,以確保市場穩定。其核心商業模式是 RippleNet,一個讓銀行與支付機構連結成全球網路的 API 型私有系統。這個網路強調安全性、隱私性和法規,讓金融機構能在保留自身規則與隱私的情況下使用區塊鏈進行清算與支付。

      其中,Ripple 的「隨需流動性(On-Demand Liquidity, ODL)」,讓銀行不需要預先準備外匯資金,就能夠即時完成跨境轉帳,包括西班牙銀行 Santander 在內的多家國際銀行都參與了相關測試。

      同時,「代幣化(Tokenization)」的概念也逐漸收到市場關注。2014 年誕生的 Tether(USDT)以 1:1 錨定美元的方式,成為穩定幣的開端,最一開始用於加密交易所間的資金結算,後來則發展為 DeFi 生態的核心資產。


      機構私有鏈的崛起:Hyperledger & Corda

      隨著 Ripple 展現了跨境支付的可行性,傳統金融機構開始注意到「區塊鏈不僅屬於加密貨幣」。從 2015 年開始,Hyperledger 與 R3 Corda 等專為機構設計的區塊鏈平台相繼出現。

      由 Linux Foundation 主導的 Hyperledger 將多家大型企業(包括 IBM、Digital Asset 等)聚合在一起,開發「授權型(Permissioned)」區塊鏈框架,讓企業能依照需求打造私有分帳系統。同時,由銀行聯盟發起的 R3 Corda 強調交易隱私與局部中心化控制,特別用於債券結算與貿易融資等場景。

      此時期,出現了許多金融巨頭主導的區塊鏈實驗:

      • JP Morgan 的 Quorum:基於以太坊修改而成的私有鏈,被稱為「企業版以太坊」

      • Nasdaq:測試了自家區塊鏈交易結算系統

      這些嘗試的目標,是在傳統金融的「封閉性」與區塊鏈的「效率」之間取得平衡。各大銀行希望能在可控的環境中交易代幣化資產,而非完全暴露於開放網路中。不過,這些私有鏈最終遇到結構性瓶頸,每家銀行、聯盟都建立各自的封閉系統,導致互通性不足、形成新的資料孤島。
      另外,因為早期私有鏈缺乏開發者生態和智能合約等工具,創新的金融產品難以落地。當公鏈上的 DeFi 開始爆發,從自動借貸、去中心化交易到收益平台,這些封閉的企業鏈反而無法跟上技術。

      結果:私有鏈雖然擁抱了區塊鏈,卻沒辦法真正讓資本「流動起來」。


      DeFi 大時代:ETH 填補實用性缺口

      隨著 2017 年以太坊與智能合約生態系的爆發,區塊鏈的「金融應用」正式邁入實用化階段。以太坊透過圖靈完備(Turing-complete)的智能合約,使任何人都能在鏈上實現複雜的金融邏輯,這填補了早期私有鏈在「可用性」上的空缺。

      從 2018 年到 2020 年,各種基於以太坊的 DeFi 協議持續出現:

      • MakerDAO(現更名為 SKY) 開啟了以加密資產作為抵押、鑄造穩定幣的模式

      • Compound 與 Aave 等協議讓用戶能自動化出借與借貸

      • 各類去中心化交易所(DEXs)則改變了資本在鏈上的流動方式

      尤其在 2020 年「DeFi Summer」之後,DeFi 市場的資金規模一度突破數千億美元,穩定幣、BTC 與 ETH 等資產在鏈上被分別作為抵押、交易或衍生品使用。這代表著非正式金融資本開始在鏈上形成完整的金融體系,從募資、借貸、交易到資產管理,都能夠在去中心化網路上完成。

      但是對機構來說,DeFi 的完全開放性也代表著要面臨一定的風險,「完全透明」與「完全去中心化」並非優勢,而是「缺乏控制」的另一種說法。


      公鏈的限制:機構參與的障礙

      雖然公鏈具備去中心化與可驗證性,但從機構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它存在三個核心問題:隱私、控制、與安全。

      1. 隱私缺失

      在以太坊等公鏈上,所有交易都是公開透明的,當機構進行大額代幣交易或抵押轉移時,它們的操作就會暴露在市場之中,成為其他交易者「前置交易(front-running)」的目標。這就會導致 MEV(最大可提取價值) 攻擊頻繁發生,機器人會去自動偵測大額訂單、搶先買入並抬高價格,讓使機構需要以更高的價格成交,然後再獲利賣出。對於華爾街來說,這種「透明反而成為漏洞」的現象,讓他們難以放心進入這個市場。

      2. 缺乏交易掌控

      公鏈的交易排序與確認完全由礦工或驗證者決定。當網路堵塞時,交易可能就會延遲甚至失敗;這跟傳統金融的「可預期結算」制度完全相反。金融機構習慣在明確的結算時限和風險管理流程,而公鏈的「機率性最終性(probabilistic finality)」讓他們無法接受。

      3. 無法挽回的安全風險

      在 DeFi 的世界,一旦資金因駭客攻擊或智能合約漏洞而被竊,幾乎就無法追回。相比之下,傳統金融擁有錯帳撤銷、交易凍結、保險理賠等制度。但在鏈上,「code is law」的原則代表著損失無法逆轉。2022 年多起 DeFi 攻擊事件造成數億美元瞬間損失,成為機構避而遠之的證據。


      機構要求:控制與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傳統金融機構包括銀行、資產管理公司等,在數十年的運作中,建立了以「風險管理與法規遵循(Compliance)」為核心的制度。當他們開始探索區塊鏈時,必須確保這些原則依然能夠運作。

      首先是交易隱私與資料保護。對於大型機構來說,任何的資產轉移如果被公開,可能就會立即導致策略外洩與市場波動。例如,如果一家對沖基金被公開其抵押資產轉移,競爭者就會去推測其槓桿或流動性狀況。

      再來是監管與干預機制。金融機構需要能在問題發生時介入,例如凍結可疑資金或回溯交易記錄,以符合 KYC 與 AML(反洗錢)規範。然而,在完全去中心化的系統中,這幾乎不可行。

      最後是法律連結性(Legal Linkage)。許多傳統資產(債券、股票、不動產)具備法律所有權與監管責任,如果要在鏈上完全替代現實世界資產,就必須確保代幣化後的資產具有法律效力、身份可驗證、且可被監管機構調閱。

      所以對於機構來說,理想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應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 隱私性(Privacy):僅交易雙方與必要方可見交易資料。

      • 可控性(Control & Governance):能由機構共識調整規則,必要時介入修復。

      • 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允許不同機構平台之間資產原子交換。

      • 高效能與可擴展性(Performance & Scalability):支援多實體平行處理,避免堵塞。

      • 法規相容性(Regulatory Friendliness):確保鏈上代幣可獲得與傳統資產相同的法律地位。

      而 Digital Asset 公司花了十年時間,最終推出了整合上述所有要素的解決方法 ── Canton Network。


      兼具機構背書及隱私保護 - Canton Network 的誕生

      Canton Network 的誕生,代表著機構級區塊鏈發展邁向成熟的里程碑。其核心開發者 Digital Asset Holdings(簡稱 DA) 由前摩根大通高管 Blythe Masters 於 2014 年創立。這家公司早期專注在「機構分散式帳本」的研究,是 Linux Foundation Hyperledger 專案的重要發起者之一,並開發出智能合約語言 Daml。

      經歷十年的技術積累與多家金融機構的實際應用測試,DA 最終在 2023 年 5 月正式推出 Canton Network。由高盛、德意志銀行、BNP Paribas、Cboe、摩根士丹利等 30 家國際金融機構組成的聯盟共同啟動,被視為「華爾街鏈」的雛形。

      Canton 的核心理念是「de-siloing distributed ledgers」,讓過去彼此隔離的企業鏈實現互通。

      Canton 並不是一條龐大的公鏈,而是由多個「主權域(Canton)」組成的聯邦式網路,各金融機構可以獨立運行自己的區塊鏈系統,並透過同步層安全地互相交易。這種設計結合了去中心化的透明性與私有鏈的可控性,被稱為「為機構設計的隱私型公鏈」。

      舉例來說,如果銀行 A 的債券發行平台與交易所 B 的結算網路皆在 Canton 上運行,雙方就可以在單筆交易中完成跨應用的結算。這將由 Global Synchronizer 的全域同步器負責協調,讓多鏈間交易能夠在毫秒級別達成一致順序與最終結算。


      Canton Network 技術架構:華爾街鏈的設計思路

      Canton 的架構被視為「華爾街鏈」的典範,融合了隱私控制、跨鏈結算與可擴展性。

      一、交易隱私模型

      與公鏈的機制不同,Canton 採取「Party-Centric Disclosure」設計,只有交易的參與者能看見資料。如果只有兩家銀行進行交易,該筆交易的紀錄只會存在於這兩家銀行的節點中,其餘節點不會看到這筆交易。
      在智能合約上,Daml 明確定義了可視權限:簽署人(Signatories)、觀察者(Observers)與權限角色均被代碼化,Canton 協議會嚴格執行這些規則。

      舉例來說,在「證券交割對付款」交易中,現金結算銀行無法查看證券轉移的細節,而登記機構也無法看到現金流,真正做到「資訊最小揭露」。這種「次級交易隱私(Sub-Transaction Privacy)」也符合 GDPR 等法規中「資料最小化」與「被遺忘權」的要求。

      二、Daml - 融合金融與法律邏輯的智能合約語言

      Daml 是由 Digital Asset 開發的函數式智能合約語言,設計上深度融合法律與金融邏輯。

      語法接近自然語言,可以直接描述複雜的條款,像是「若 A 執行動作 X,則 B 產生義務 Y」。合約一旦上鏈,就可以成為可執行程式碼。

      Daml 基於強靜態型別與不可變設計,具決定性執行結果,確保不同節點驗證同筆交易時結果一致。它也支援版本升級流程,允許在簽署方共識下替換合約模板,讓系統能夠隨時間改變。此外,Daml 的權限允許「全體當事人同意後修改契約」,符合法律對爭議解決與監管介入的需求。

      目前 Daml 已被應用於美國 ISDA 條款引擎與多家金融基礎設施,逐漸成為多方智能合約的標準語言。

      三、模組化應用網路

      Canton 是一個「網路中的網路(Network of Networks)」。各機構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應用鏈」,像是資產代幣化平台、支付結算系統或交易所應用。每條鏈運行於獨立的同步域中,但可在需要的時候透過 Global Synchronizer 實現跨鏈交易,不須要依賴跨鏈協議。

      這種架構允許機構保留各自的私有鏈與主權資料,同時能在安全的條件下與他方交易。舉例來說,在一筆 DvP 交易中,資產代幣化服務、數位現金與交易平台三者可以同筆交易中完成結算。每個域的驗證者只能處理與自身相關的資料,讓整體吞吐量可以隨節點數線性擴展,避免了單鏈式公鏈的瓶頸問題。

      四、Global Synchronizer - 全域性同步器

      在多應用鏈並存的環境中,Canton 透過 Global Synchronizer 來實現跨域交易。當多條鏈涉及同筆交易時,參與節點就會連接至 Synchronizer,取得統一的序號與時間後共同提交。Synchronizer 本身無法解密交易內容,只負責順序協調,確保隱私不被洩漏。

      Synchronizer 採取 BFT(拜占庭容錯) 機制,由多家大型金融機構組成的超級驗證者(Supervalidators)共同運行,避免單一中心化風險。目前 Synchronizer 由 Canton Foundation 監督,其治理架構建立於 Linux Foundation 的中立框架下,未來將逐步開放「無許可接入(Permissionless Access)」,使用者可支付 Canton Coin 以獲得同步服務。

      五、交易排序與防 MEV 設計

      Canton 的交易處理採用「本地執行 + 全域排序」兩層結構。交易邏輯會先在相關節點內以決定性方式執行,再由排序器賦予順序,跨域交易則由 Global Synchronizer 負責。

      此外,Canton 不存在公鏈常見的「公開記憶池(Mempool)」,交易內容加密後直接提交給排序器,外部無法預先得知內容,自然杜絕三明治攻擊(Sandwich Attack)。手續費採固定費率模式,而非 Gas 競價制,讓策略暴露風險與操作成本大幅降低。


      Canton Network 原生代幣:Canton Coin $CC

      Canton Network 的原生代幣 Canton Coin 是整個網路的實用型代幣,用於支付全域同步費用與獎勵參與者。

      所有代幣以「公平發行(Fair Launch)」來進行分配,根據節點貢獻與基礎設施運營獲取。首 10 年內總發行量上限為 1,000 億枚;之後每年可新發 25 億枚,同時設有等額銷毀機制,讓總供應量維持穩定。

      初期挖礦權重主要分配給基礎設施營運者,未來待網路成熟,將逐步轉向應用層節點,以鼓勵實際交易活動。手續費會按資料量計算(每 MB 對應固定美元費用),以 Canton Coin 支付,並設有「間接支付」機制,允許機構透過第三方代繳,避免直接持有加密資產的合規風險。

      最具特點的經濟模型是「鑄造-銷毀平衡(Mint-Burn Equilibrium)」。系統會根據網路活動量動態調整代幣供應量,以保持 Canton Coin 市價與實際網路價值相符。當交易費用累積的美元價值與代幣市值偏離時,系統將自動增發或銷毀代幣,使兩者長期趨於平衡。


      Canton Network 的治理生態與協作

      Canton Network 能夠迅速取得機構信任,關鍵在於其開放與中立的治理結構。2024 年 7 月,Canton Foundation 在 Linux Foundation 架構下成立,負責管理 Canton 網路的核心同步引擎與協議升級決策。

      這個非營利基金會由多方組織組成,包括高盛(Goldman Sachs)、美國存託信託清算公司(DTCC)、IBM、微軟(Microsoft)等全球主要金融與科技企業。這種多邊治理避免任何單一企業壟斷,確保網路運作透明、共識決策公正。不同於當年 Facebook 主導的 Libra,Canton 的發展是源自金融業內部需求,並由金融機構共同主導,與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更順暢。

      此外,Canton 生態的擴張也仰賴持續的資金投入與產業合作。2025 年 6 月,Digital Asset 宣布完成 1.35 億美元融資,由 Citadel Securities、Goldman Sachs、BNP Paribas 領投,並由 Tradeweb 與 DRW 等金融機構參與。


      華爾街的參與:摩根大通與高盛策略

      在華爾街眾多機構中,摩根大通(JP Morgan) 與高盛(Goldman Sachs) 是兩個最積極推動區塊鏈轉型的銀行,但它們採取的策略截然不同。

      1. JP Morgan:從自有網路走向開放互通

      摩根大通於 2016 年開發基於以太坊的 Quorum,並以此推出內部清算與支付測試。後來成立 Onyx 部門,推出數位存款代幣 JPM Coin 與支付網路 Liink。2025 年,公司將其區塊鏈業務整合為 Kinexys 平台,每日處理支付金額已超過 20 億美元。

      近年摩根大通不再僅侷限於封閉網路,而是積極探索與公鏈的連結。例如在新加坡的 Project Guardian(2022)中,JP Morgan 使用 Polygon 與 Aave 實驗「具備 KYC 條件的 DeFi 借貸」。2025 年 5 月,JP Morgan 更首次將 Kinexys 與公鏈連接,利用 Ondo Finance 的公鏈基礎與 Chainlink 技術,實現了鏈上美國國債交易的結算。

      這項實驗中,Kinexys 負責在其私有網路上處理 OUSG(美債代幣) 結算,同時在公鏈上以 USDC 完成付款。這代表著機構私有鏈與開放公鏈的首次實際整合,也顯示 JP Morgan 不再孤立運作,而是邁向「跨鏈金融互通」的新階段。

      2. Goldman Sachs:以合作取代封閉開發

      相較之下,高盛更傾向於「與產業共建」的策略。其自主開發的 GS DAP(Goldman Sachs Digital Asset Platform) 已經在全球多地實現債券代幣化發行,展示了可實際運行的機構鏈。

      然而,高盛並未封閉自成一格,而是選擇與 Digital Asset 深度合作。GS DAP 的底層架構即採用 Daml 語言 與 Canton 協議,並於 2025 年 7 月與 BNY Mellon 合作,將貨幣市場基金(MMF)份額鏡像上鏈,與 BNY 的 LiquidityDirect 平台實現互通。

      高盛的策略是「站在被驗證的基礎設施上創新」,它選擇在已獲多家機構信任的 Canton 網路上構建自家應用,而非自行建鏈。


      機構角逐展開新的競爭局面:Plasma、Arc、Tempo 對陣 Canton

      進入 2025 年,機構級區塊鏈基礎設施的競爭正式進入戰國時代。除了 Canton 之外,還有多個由大型科技與加密企業推出的新鏈方案。

      Plasma:由 Tether 支持的穩定幣專屬公鏈

      Plasma 是 Tether(USDT)與 Bitfinex 支援的 Layer 1 區塊鏈,於 2024 年推出。目標是打造一條專為 USDT 用戶設計的「零手續費、高速支付鏈」,具備 EVM 相容性與比特幣級安全性。Plasma 背後由 Founders Fund 與 Tether 投資,被視為「穩定幣基礎設施戰爭」的重要一環。

      Arc:Circle 的專有 Layer 1

      USDC 發行商 Circle 於 2025 年推出 Arc,定位為「穩定幣金融樞紐」。Arc 專注於國際支付、外匯與資本市場,並採用 USDC 作為原生 Gas。它在設計上與機構託管解決方案 Fireblocks 預先整合,使銀行在發行之初即可接入,策略上極度親機構。市場普遍認為 Arc 是 Circle 企圖掌握支付基礎設施、挑戰 Visa/Mastercard 的訊號。

      Tempo:Stripe 與 Paradigm 合作的高性能鏈

      Tempo 則是支付公司 Stripe 與加密基金 Paradigm 共同推出的支付鏈,設計吞吐量超過 10 萬 TPS,延遲不到 1 秒。Tempo 支援穩定幣支付、內建 AMM 機制並允許以穩定幣支付手續費。參與設計的合作夥伴包含 Visa、德意志銀行、Shopify 與 OpenAI,目標是建立一個支援全球匯款、小額支付與 AI 代理支付的通用支付層。

      Canton 的差異化定位

      相較這些以「支付」為核心的公鏈,Canton 的優勢在於「機構端競爭力」。Plasma、Arc、Tempo 主打性能與便利性,而 Canton 具備監管整合、隱私保護與多資產處理的實績。像 Euroclear 與 DTCC 等基礎金融機構,已透過 Canton 實現黃金與債券代幣化及即時監管。

      「如果說 Plasma 與 Tempo 對應的是零售支付革命,那麼 Canton 就是唯一真正能讓華爾街上鏈的基礎設施。」


      Canton 已在華爾街獲得認可

      1. 24/7 鏈上美國國債回購與結算

      2025 年 8 月,Digital Asset 領導的工作小組完成了使用美國國債(UST) 作為抵押、以 USDC 作為資金端的鏈上回購交易。該筆交易於週六在 Tradeweb 平台上結算,展示了即時結算與跨市場的成果。

      參與機構包括美銀、Circle、Citadel、DRW、DTCC、SocGen、Tradeweb 與 Virtu。業界評價這是全球首個「週末仍運作」的即時資金調度案例,也被視為未來全球抵押品網路(GCN)的開端。

      2. 貨幣市場基金(MMF)代幣化

      BNY Mellon 與高盛共同推出方案,將機構客戶的 MMF 份額鏡像至區塊鏈。投資人透過 BNY 的 LiquidityDirect 認購或贖回,鏈上份額則記錄於 GS DAP 平台,實現與實體帳簿並行的即時可轉移性。首批參與者包括 BlackRock、Fidelity、Federated Hermes 等大型資管公司。

      3. Euroclear 的 GCN Phase 1

      2025 年 2 月,Euroclear 與 Digital Asset 聯合啟動 Global Collateral Network(GCN)第一階段,目標是建立傳統與數位資產之間的 24/7 抵押交換機制,提升保證金效率。實測顯示,利用代幣化抵押品可將傳統市場的結算時間縮短 35–65%,並可在非營業時間即時再利用抵押資產,顯著提高流動性。


      結語

      金融產業花了十年時間,在去中心化與監管、開放與控制之間尋找平衡。Canton Network 的出現,並非顛覆傳統,而是讓金融基礎設施進化成更透明、更高效、又能被信任的形態。從鏈上美債結算到貨幣市場基金代幣化,Canton 正讓「全年無休、即時清算」成為現實。

      十年後,當全球資本市場都在鏈上流動時,我們還會把它稱作「區塊鏈金融」嗎?還是說,那時候的金融,本來就應該這樣?

       

      Hank

      RECOMMENDED ARTICLES

      推薦文章

      solana-breakpoint-solayer-perena-interview

      #

      DeFi

      #

      熱點話題

      Solana 大會 Breakpoint 秘辛!採訪 Solayer 與 Perena 團隊,再質押、穩定幣賽道項目近況更新

      每日幣研 市場週報

      每週兩則電子報,全方位從總體經濟、鏈上數據、融資近況、項目動向快速解讀加密貨幣市場

      訂閱週報

      logo

      首頁

      最新文章

      全部文章關於我們聯絡我們網站聲明 隱私權政策

      HK

      TW

      ©台灣每日幣研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