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手教學

投資理財

區塊百科

賽道專題

幣種分析

優惠福利

市場週報

最新文章

活動優惠搜尋

NEW EVENT

最新活動

OKX

幣安

web3 community

加入每日幣研 Telegram 群組,即時掌握幣圈最新資訊

HOT ARTICLES

熱門文章

    Featured Articles

    專題精選

    PolitiFi
    BTC
    Meme 迷因幣
    AI
    DeFi
    DePIN

      10·11 暴跌啟示錄:熊市開端,還是百億爆倉後的機會?

      作者投稿

      2025/10/14

      本文目錄

      • TL;DR

      TL;DR

      • 10/11 成為史上最大清算日:24h 爆倉 $19.2B;多方估算實際規模 $30–40B,相當於 312 的 6 倍

      • 結構三連擊:美中關稅→避險回美元;槓桿連環清算;做市商撤流導致流動性真空

      • 震央在 Binance:統一保證金喂價取自身現貨,USDe / wBETH / BNSOL 同步崩跌,引發連鎖強平;估算相關損失 $0.5–1B

      • 主流抗跌、山寨出清:BTC 約 -7.3%、ETH -12%,山寨 -70~90%;更像槓桿出清而非資金撤離。

      • 歷史押韻:312/519/85 之後皆迎來中期反彈或新高;本次條件相似(爆倉極值、主流抗跌、情緒投降)。

      • 為何不是熊市起點:川普 TACO ((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現貨/穩定幣供給未出現系統性縮水;ETF 無大規模贖回;OI 大幅下修 → 槓桿重置。

      • 操作框架

        1. 短期:掛單接針與觀望;

        2. 中期:核心配置 BTC / ETH / SOL / BNB

        3. 後續:等結構穩定再撿被錯殺板塊(Perp Dex、DeFi Infra 等)。

      • 結論:這更像中期底部的洗牌而非新熊市開端;重點不是抄到最低,而是活下來、分批建倉、保留流動性,把第二波上升的定價權握在手裡。


      一、歷史不重演,但總在押韻

      10 月 11 日這天,成為幣圈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夜。

      短短 24 小時內,全市場爆倉金額達 192 億美元,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據多位交易所內部人士估算,實際清算規模可能接近 300 至 400 億美元,相當於 2020 年「312 暴跌」的 六倍

      比特幣一度跌破 11 萬美元,山寨幣更是出現連鎖崩塌:USDe 一度脫錨至 0.65、wBETH 跌至等價 ETH 的 12%、BNSOL 更幾乎腰斬至 35 美元。許多小幣在短短幾分鐘內歸零。這場暴跌,不僅是價格下跌,更像是整個槓桿體系的集體斷裂

      但這並非幣圈第一次經歷「末日級」清算

      • 2020 年 3 月 12 日(312 暴跌)
        新冠疫情引發全球流動性恐慌,資金逃離一切風險資產。比特幣從 9,000 美元暴跌至 3,800 美元,跌幅超 60%。
        DeFi 尚處起步階段,鏈上抵押品與借貸倉位遭連環清算。當時看似災難的時刻,實際上成為接下來兩年超級牛市的起點。

      • 2021 年 5 月 19 日(519 暴跌)
        中國監管壓力、馬斯克拋售消息與槓桿清算交織,比特幣從 64,000 美元高點跌至 30,000 美元。
        整整一個月的盤整後,市場再度啟動,ETH、SOL、AVAX 等新敘事接力,推動第二輪牛市高潮。

      • 2024 年 8 月 5 日(85 暴跌)
        伊朗戰爭風險、美國衰退預期與 Buffett 清倉傳言,引發信心危機。山寨幣普跌 80%–90%,ETH 從 4000 跌至 2100。
        彼時市場一致看空,但結果是 Q4 開啟「最兇的反彈行情」,直接定義了本輪牛市中期的底部。


      二、暴跌全貌:幣圈史上最大清算日

      (1)宏觀引爆:關稅戰引發避險鏈式反應

      這場風暴的起點,看似是一則傳統金融新聞。

      美國突然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貿易緊張升溫,全球市場避險情緒急劇升溫。
      資金迅速流向美元與美債,風險資產全面承壓。

      在加密世界裡,這種情緒的傳導速度幾乎是「即時」。

      過去 ETF 帶來的機構資金雖提升了穩定性,但也讓市場對宏觀消息的敏感度更高。

      當美元走強、流動性收緊,幣市首當其衝。

      (2)槓桿繁榮的反噬:爆倉死亡鏈

      過去幾個月,加密市場在名義上是「牛市」,但這輪牛市的基礎並不是現貨買盤,而是堆疊起來的槓桿繁榮

      • 合約平台提供高倍杠桿;

      • 借貸協議讓同一份資金被重複抵押;

      • 流動性挖礦、再質押等 DeFi 操作形成大量循環貸。

      • 這些槓桿讓市場在上漲時顯得極度繁榮,但當恐慌出現時,就會出現自我強化的下跌循環:

      下跌 → 觸發保證金警戒 → 強平 → 新一輪下跌 → 流動性蒸發 → 做市商撤離。

      這正是 10·11 暴跌的核心機制:

      當第一批多頭倉位被清算後,價格繼續下探,連鎖觸發更多強平。

      這不僅發生在期貨市場,也發生在統一保證金制度的現貨保證層

      槓桿不是由某一方創造的,而是由整個系統共同維持的——因此崩潰也會同步發生。

      (3)流動性斷層:做市商的撤退與尾部崩壞

      最關鍵的崩潰發生在做市商。

      根據多位市場參與者觀察,在 FTX 時期 Jump 崩潰之後,主動做市商(Active MM)的資金更集中於 Tier0、Tier1 資產,也就是 BTC、ETH。

      中長尾幣種的流動性支撐幾乎消失。

      當恐慌性拋售開始時,做市商首先選擇的是「保命」,他們會優先抽走小幣資金去防守主流資產

      於是山寨幣市場失去了買盤,價格出現「自由落體式暴跌」,短短幾分鐘內,部分幣對直接歸零。

      這也是為什麼在暴跌當晚,不同交易所之間的價格出現巨大偏差:

      Binance 的 USDe 跌至 0.65 美元,而其他平台仍維持在 0.9 以上;部分 altcoin 在 Binance 跌破 80%,但在 Bybit 僅跌 30%。

      這種「場內場外價格斷層」本身,就是做市商撤離的直接證據。

      (4)結構性缺陷:Binance 統一保證金的引爆點

      這次事件真正讓市場結構失衡的,是 Binance 的統一保證金系統。

      該系統允許用戶用多種資產作為保證金,包括 USDe、wBETH、BnSOL 等,但問題在於這些資產並沒有固定兌換價。

      一旦價格波動,它們作為保證金的價值會被迅速壓縮。

      當美中關稅消息引發拋售後,這三個資產在 Binance 上幾乎同時出現劇烈脫錨,USDe 跌至 0.65、wBETH 跌至等價 ETH 的 12%、BnSOL 僅剩 0.13。

      結果是:

      • 倉位保證金瞬間蒸發;

      • 做市商抵押資產價值崩潰;

      • 系統連鎖清算全面啟動。

      這導致 Binance 內部的大量合約與借貸倉位被強制平倉,清算壓力反過來再度砸盤。

      根據主任觀察,這三個標的的 24 小時交易額高達 35–40 億美元,估算損失約 5–10 億美元

      簡而言之,這場 10·11 暴跌不是單一事件,而是由三條鏈構成的:

      宏觀黑天鵝 → 槓桿清算 → 流動性斷層。

      當這三條鏈在幾小時內同時被點燃,市場唯一的結果,就是「崩潰」。


      三、Binance 成為震央

      10 月 11 日這場暴跌,雖然影響遍及全市場,但所有數據與價格異常都指向同一個核心——Binance。

      從價格分佈來看,這次下跌的「深度」並不平均。

      在 Bybit、OKX 等交易所,主流資產僅出現 10–20% 的插針;

      但在 Binance 上,三個特定資產卻幾乎出現崩盤級下跌

      • USDe: 一度跌至 $0.6567,其他交易所仍維持在 $0.9 以上;

      • wBETH: 從 3800 USDT 暴跌至 430 USDT,跌幅近 89%;

      • BnSOL: 從 200 USDT 暴跌至 34.9 USDT,跌幅超過 80%。

      這三個幣幾乎在同一分鐘內崩盤。

      它們之間沒有直接的經濟關聯,但卻共享一個共同特徵—都是 Binance 統一保證金帳戶(Unified Margin Account)的核心抵押資產。

      (1)統一保證金的雙刃劍

      Binance 為了提升交易體驗,推出統一保證金(Unified Margin)制度,允許使用多種資產作為合約保證金,並將所有倉位共享一個抵押池。

      理論上,這樣的設計能讓用戶更靈活地調配資產,也能提高資金利用率。

      但在極端行情下,它成為了加速崩潰的槓桿放大器。

      這三個資產(USDe、wBETH、BnSOL)雖然在概念上屬於「穩定或映射資產」,但它們的價格喂價都依賴 Binance 自身的現貨市場,而非外部預言機。

      這意味著,一旦 Binance 現貨盤內部流動性斷層,這些資產的估值就會瞬間崩潰,進而導致連鎖清算。

      在正常情況下,USDe 與 wBETH 作為保證金相對穩定。

      但當晚,恐慌拋售與 API 不穩定同時發生,做市商無法補流動性。

      喂價來源變成單一且封閉的 Binance orderbook。

      當價格被短時間砸穿,系統便誤以為用戶保證金不足,強制清算——這便是所謂的「自我連鎖式清算」。

      (2)清算鏈的擴散

      這場清算最早從 USDe 開始。

      許多交易者將 USDe 作為保證金資產,同時又透過 Binance 的 12% 收益計畫進行循環貸(借入 USDe 再存入理財池)。

      這種「槓桿疊加」在牛市中能放大收益,但在下跌時會迅速瓦解。

      當 USDe 在 Binance 現貨上跌破 0.8 美元時,所有以 USDe 為抵押的倉位都被系統視為「保證金不足」,觸發自動強平。

      統強平不僅會賣掉合約倉位,還會拋售保證金資產本身—進一步砸低 USDe 的價格。

      這時市場已陷入自我增幅的迴圈:

      價格下跌 → 清算 → 拋售保證金 → 價格再跌 → 更多清算。

      而此時,wBETH 與 BnSOL 也被納入統一保證金池中,同樣被評估為「高風險資產」,因此遭到同步清算。
      由於這三個標的之間的槓桿關聯度極高,最終形成連鎖爆倉。

      結果是:

      • 部分做市商的倉位同時被清算,市場失去了主要的流動性來源;

      • Binance 的現貨盤成為「真空」,價格崩潰深度遠超其他平台;

      • USDe、wBETH、BnSOL 的崩跌,反向拖垮整體市場情緒。

      這一鏈條從觸發到全面崩潰,僅花了不到 30 分鐘。

      (3)時間軸:一場可預測的爆炸

      事後數據顯示,這並非毫無徵兆的「意外」。

      10 月 6 日,Binance 曾公告將於 10 月 14 日更新這三個資產的定價機制。

      而暴跌發生在 10 月 10–11 日,正好處於這個制度過渡的脆弱期

      這使得市場普遍懷疑,有人事先掌握這一資訊,利用機制漏洞發動了精準打擊。

      從數據來看:

      • 5:00 AM:宏觀消息引發正常下跌。

      • 5:20 AM:altcoin 清算加速,市場流動性開始減弱。

      • 5:43 AM:USDe、wBETH、BnSOL 同步崩盤。

      • 6:30 AM:全市場流動性崩潰,爆倉總額突破 100 億美元。

      這種精準到分鐘的同步暴跌,不像市場情緒,而更像「結構性狙擊」。

      不論是否有外部操縱,市場在那一刻確實被打穿了自己的防線。

      (4)損失與後果

      據市場觀察者估算,這三個標的在 24 小時內的交易額達 35–40 億美元,僅 Binance 一家就可能承擔 5–10 億美元 的潛在損失。

      更關鍵的是信任層面的打擊—當用戶意識到「保證金資產會被連鎖清算」,整個系統的穩定性便不復存在。

      交易所的創新金融產品,從來不是問題本身;

      真正的風險在於,當創新缺乏風控邏輯的邊界時,市場會在極端時刻自我摧毀。

      這場以 Binance 為中心的暴跌,讓整個市場看到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加密市場的槓桿結構已經遠超過傳統金融,而一旦主流交易所出現系統性錯誤或清算錯價,整個生態的骨牌效應會在數分鐘內連鎖反應。


      四、歷史比較:這次更像洗牌,而非終局

      每一輪暴跌都會被稱為「史上最慘」,但歷史的節奏往往比情緒更誠實。

      如果把 312(2020)、519(2021)、85(2024) 與 1011(2025) 四次重大暴跌橫向比較,我們會發現這次的下跌雖然規模驚人,卻並不具備「週期頂部轉熊」的典型特徵。

      (1)跌幅結構對比:主流抗跌,山寨出血

      表格可以清楚看到幾個現象:

      1. 跌幅分層明顯:BTC 與 ETH 的跌幅越來越小,說明主流資產的底部逐漸抬高。

      2. 槓桿出清而非資金撤離:山寨幣的跌幅仍然劇烈,但屬於「槓桿蒸發」的結果,而不是資金大逃亡。

      3. 爆倉規模大但集中:儘管金額創新高,但主要集中於 Binance 統一保證金系統與高槓桿倉位,而非整體資本外流。

      這與週期性熊市的特徵不同—

      在真正的熊市起點,通常伴隨現貨資金流出、TVL 長期萎縮、主流資產同步崩跌

      但這次,我們看到的是槓桿自爆、而非現貨撤退。

      (2)比特幣的抗跌性:ETF 時代的新支點

      BTC 的表現尤其關鍵。

      在 312 暴跌時,它從 9,000 美元跌到 3,800 美元;519 從 64,000 跌到 30,000;

      而這次,即使爆倉金額達歷史新高,比特幣僅從 12.2 萬回調到 10.2 萬美元,跌幅 16% 左右。

      這是個重要訊號。

      機構盤已經成為比特幣的支撐層,使其從高槓桿幣種轉為結構性現貨資產

      換句話說:比特幣已不再是風險資產的代表,而是加密市場的流動性中樞。

      同樣地,以太坊的插針至 3400 美元,也在短短數日內回到 4200 上方。

      雖然波動仍大,但並未出現長期崩潰,反而顯示底部買盤仍在。

      (3)山寨幣的慘烈,是「出清」的代價

      相較之下,山寨幣的表現就像清算的受害者。

      過去一年大量的模因幣、鏈上槓桿協議、再質押產品、甚至 AI 代幣,都被資金過度堆疊。

      一旦流動性收縮,這些資產首當其衝。

      這波下跌中,多數山寨幣普遍腰斬; 某些鏈上代幣甚至直接回到熊市低點。

      但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往往意謂著洗盤完成

      • 312 後的 DeFi Summer 出現在山寨暴跌 90% 之後;

      • 519 後的 GameFi 熱潮同樣誕生於一地殘骸;

      • 85 後的「Restaking 敘事」正是槓桿出清後的新題材。

      同樣的邏輯現在再次出現。市場的投機資金雖被洗出,但留下的流動性是真實的。

      (4)結構強度:市場在變,崩潰的方式也在變

      更關鍵的是,這次市場的「破壞力」與「修復力」出現了分層。

      • BTC 與 ETH 的鏈上活躍地址與資金流出量相對平穩;

      • 穩定幣總供應量僅微幅下降(不到 2%),並未出現恐慌性贖回;

      • 主要做市商雖短暫撤流,但在 48 小時內開始回補流動性。

      這些跡象都指向一個結論:

      市場並未結構性崩壞,而是完成了槓桿重置。

      它更像是一場「資金層的清算」,而不是「信心層的瓦解」。

      因此,如果說 312 是恐慌的起點、519 是情緒的重置、85 是信心的洗禮,那 1011 就是槓桿的清算

      每一次極端暴跌,都在逼迫市場回到更健康的狀態。

      而當槓桿被徹底洗掉之後,剩下的市場才是真正乾淨的市場。


      五、後市與應對:爆倉後的機會

      每一次市場崩潰,表面上看起來都是終結,但事後回望,往往是下一個循環的開端。

      10·11 暴跌也不例外。

      雖然爆倉規模創下歷史紀錄,但這場清算更像是一場槓桿的出清,而非結構性的崩盤。

      (1)為什麼這不是熊市的開始

      要判斷是否進入熊市,核心觀察的是「資金結構」而非「價格跌幅」。

      目前的數據顯示,市場仍具備三個強支撐:

      ① 現貨盤穩定

      BTC 與 ETH 的鏈上資金流入仍為正值,穩定幣總供應量未出現大規模縮水。

      以 USDT、USDC 的流通量變化來看,市場並沒有出現系統性資金撤離,

      反而在暴跌當週後的兩天內,USDT 鑄造量小幅上升,說明有場外資金趁機進場。

      ② 機構倉位未崩

      ETF 流入雖然暫時停滯,但並未出現淨贖回。

      這與 2022 年 FTX 崩盤時形成強烈對比—那時機構盤全面撤離、交易量腰斬;

      而這次僅是衍生品層的槓桿出清,並未波及現貨層。

      ③ 波動收斂與槓桿重置

      OI(未平倉量)在暴跌後兩天縮水 40%,市場槓桿率回到去年底的水準。

      這種劇烈去槓桿後的結構通常代表「拋壓已盡」,

      在歷史上幾乎每次都對應中期底部區域。

      (2)資金邏輯:從「投機」回到「配置」

      這場暴跌最明顯的結構性變化,是資金正在重新配置。

      短線投機資金被徹底洗出,而留在場內的多為中長期資本。

      這讓市場從追逐題材的「噪音期」,回到尋找價值的「建倉期」。

      因此,未來幾週應該看到這樣的結構轉換:

      • 散戶槓桿減少 → 波動下降;

      • 主流幣成交量上升 → 資金回流現貨;

      • 山寨幣流動性收縮 → 估值開始重新定價。

      簡單說,市場從「玩槓桿」回到「選資產」。

      而這正是長線投資者最該重視的階段。

      (3)策略指引:怎麼操作

      面對這種極端洗牌行情,操作上應該採取「三段式策略」:

      ① 第一階段:接針與觀望(短期 1–2 週)

      暴跌後市場仍會震盪反彈,短期建議保持現金流,可在主流幣區間掛單低接

      歷史上在暴跌 72 小時內掛單的資金,勝率顯著高於追漲者。

      ② 第二階段:主流幣布局(中期 1–2 月)

      優先配置四大核心資產:

      BTC / ETH / SOL / BNB, 這四個幣構成了現階段最具流動性的資金中樞。

      它們既是機構建倉首選,也最容易成為反彈的領頭指標。

      ③ 第三階段:題材輪動(中長期 3–6 月)

      等市場結構穩定後,再關注被錯殺的板塊

      (4)情緒與風險管理

      暴跌後最容易出現兩種錯誤心態:

      • 一種是「恐懼過度」,把每一次反彈都當成逃命機會;

      • 另一種是「報復性抄底」,在市場尚未修復時重倉入場。

      真正理性的策略,是分批建倉 + 保留流動性 + 拉長時間視角

      這不僅是投資原則,更是活下來的必要條件。

      (5)為什麼這是機會,而不是結束

      從週期結構來看,這次 10·11 暴跌滿足了典型「中期底」的所有特徵:

      • 爆倉規模創新高 → 槓桿完全出清;

      • 主流幣抗跌 → 結構支撐仍在;

      • 山寨幣重置 → 投機資金撤離;

      • 情緒極度悲觀 → 心理層面逼近 capitulation(投降)。

      這些條件,正是每一輪牛市「第二波上升」的起點。

      而時間點上也吻合—前幾輪的中期底,幾乎都出現在 Q3/Q4 交界。

      市場永遠獎勵能活下來的人。

      現在的問題不在於誰逃得快,而是誰撐得久。

      當槓桿退潮後,留在場內的現貨玩家,將擁有新一輪定價權。

      作者投稿

      Further Reading

      延伸閱讀

      #

      DeFi

      比特幣或將失守 10 萬大關?MegaETH 將進行 IDO - 1017 幣研週報

      觀看更多熱門文章

    • TL;DR

    • 每日幣研 市場週報

      每週兩則電子報,全方位從總體經濟、鏈上數據、融資近況、項目動向快速解讀加密貨幣市場

      訂閱週報

      logo

      首頁

      最新文章

      全部文章關於我們聯絡我們網站聲明 隱私權政策

      HK

      TW

      ©台灣每日幣研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