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EVENT
最新活動
BG Wallet
OKX
幣安
HOT ARTICLES
熱門文章
Featured Articles
專題精選
就在投資人還沒從黑天鵝的驚嚇當中回神過來,美國政府已經悄悄陷入停擺長達 40 天。從去年債務上限談判僵局、到選舉年前的政策拉鋸、再到川普向全球宣告的關稅戰爭,近年每一次的政治風波,幾乎都會直接反映在股市與幣價上。
也因此經過幾輪震盪後,市場已經學會遇到這種政治因素時,第一反應就是「先避險、再觀望」
這次政府關門初期,整體資金明顯從對降息抱持樂觀期待,轉向保守防禦。美股三大指數同步下跌,道瓊跌破 37,000 點,S&P 500 一度回落到 5,400 點,投資人紛紛湧入短期國債與黃金避險,VIX 恐慌指數在 10 月上旬飆升超過 25%。
相較之下,加密貨幣市場的反應更劇烈,比特幣在 10 月上旬從 108,000 美元跌到 102,000 美元,以太坊也跌破 3,400 美元。根據交易所數據顯示,24 小時內清算金額超過 12 億美元,多單佔比高達八成!
目前整體情緒雖略有回穩,但不確定性依然很高。從這次的反應來看,政治風險再次成為市場波動的主要因素。但相信很多人的反應是:什麼政府關門根本看不懂,這次究竟發生什麼事?
這篇文章,就來深入介紹為什麼美國政府會關門、美國政府關門帶來的衝擊、回顧過去美國政府關門的市場走勢、目前的最新談判進展、什麼時候才會重新開門,以及為什麼說政府重啟,比特幣有望強勢上漲?
・美國政府自 2025 年 10 月初起陷入停擺,至今長達 40 天,創下近半世紀最長的關門紀錄。起因於民主、共和兩黨在預算談判中僵持不下,導致臨時撥款案破局。行政單位無錢可用無法運轉,超過 200 萬名公務員停工,政府部門全面停擺。
・停擺影響迅速擴散到民生與金融體系。不只糧食補助與住房撥款延遲、航班與物流受阻,還有市場最常參考的金融統計數據也停止更新,讓投資人與聯準會陷入資訊真空,整體避險情緒升溫、美元與美債波動加劇。
・監管機構如 SEC、CFTC 也因人力短缺停擺,ETF 審查與監管政策凍結,金融與科技產業出現「無法可依」的真空期。加密貨幣市場反應尤其劇烈,比特幣自 108,000 美元跌至 102,000 美元,以太坊跌破 3,400 美元,24 小時清算金額超過 12 億美元。
・11 月初,參議院通過臨時撥款案,美國政府有望在於 11 月中旬重啟,市場短線反彈,S&P 500 回升至 5,600 點,比特幣反彈至 106,000 美元。但分析師普遍認為這只是短期止血,輔助、預算核心爭議未解,明年一月仍然有「二次關門」風險,市場可能要到屆時才會恢復信心。
這一切,都要從美國的權力分立制度說起,目前美國政府的財政年度,是從每年的 10 月 1 日開始。在理論上,國會會在此之前通過 12 項年度撥款法案,以確保各個聯邦機構能夠有足夠的資金持續運轉。
因此,如果法案沒有在期限內通過,政府就會陷入所謂的「關門」狀態,首先由非必要部門開始陸續暫時停止運作,旗下公務員全數放無薪假,僅有國防、安全與醫療等核心單位維持最低人力。
簡單來說,就是立法權不放預算,導致行政權窒礙難行,政府部門只能雙手一攤關門大吉!
而這樣的事情,其實也並非首次發生,今年的衝突,主要起因於臨時撥款案(Continuing Resolution)談判失敗。
民主黨希望將《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 ACA)保費補助延長納入預算,強調維護中低收入者的健康保障;共和黨則要求削減開支,主張先讓政府重啟再討論醫保政策。雙方互不退讓,談判在九月底破裂,聯邦政府資金鏈斷裂,期間有超過 200 萬名公務員被迫停工。
當然,這類型的政治對峙也不是什麼偶發事件,美國近年的預算審議過程越來越政治化,每一次預算談判,都變成黨派宣示立場的舞台。
自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多數聯邦機構停擺,截至 11 月 10 日,政府已關門約 41 天,是美國 1970 年代後最長的一次關門紀錄。不過,這次之所以對金融市場造成這麼劇烈的衝擊,是因為這是的停擺與與以往不同:關門的時間更長、波及範圍更廣。
根據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估算,每停擺一週,就會造成大約 150 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若不幸延續到一季,整個國家的 GDP 成長可能下修 0.3%。這個數字看起來好像還在合理範圍,但累積效應卻在逐步侵蝕消費與信心。
而政府關門,首當其衝的就是民生與金融體系。主要影響可分為三個層面:
・民生層面:聯邦糧食補助計畫(SNAP、WIC)撥款延遲,部分州政府被迫動用預備金支應。約 90 萬名公務員無薪休假,航空管理局(FAA)與邊境巡邏單位因人力短缺導致航班延誤、物流延宕。教育、農業、住房等部門的補助業務停滯,大量民間契約暫緩執行。
・金融層面:統計局與勞動部暫停更新,導致 CPI、PPI、非農就業報告等核心數據延遲發布。投資人與聯準會在缺乏資料的情況下難以評估經濟走勢,市場預期失靈、避險需求上升。美國債券收益率短線下滑,美元指數在 10 月中一度跌破 101,顯示市場對政策可預測性產生疑慮。
・監管層面:SEC 與 CFTC 因人力縮減導致多項審查案暫停,包括比特幣與以太坊現貨 ETF 核准流程。原定於 10 月底公布的監管政策更新也全數延期,使科技與金融產業陷入「無法可依」的尷尬狀態。
對於對風吹草動一向相當敏感的市場而言,這種長時間的不確定性自帶風險溢價:資金寧願停滯甚至撤出、風險偏好快速下降轉為傾向保守,直到出現解套的曙光。
不過,好消息是,如果我們回顧美國歷史上幾次知名的政府關門事件,市場的反應太多走一個「短期下跌、迅速回升」的特徵。
歷史上,美國政府曾關門 20 多次,但真正影響市場的只有幾次。
・2013 年歐巴馬時期:關門 16 天,S&P 500 在期間下跌 3%,但結束後一個月回漲 4%。
・2018–2019 年川普時期:關門 35 天,道瓊在前兩週跌 6%,但之後強勁反彈。
・1995 年克林頓時期:關門 21 天,短期經濟活動下降,但隔季 GDP 成長仍維持 3% 以上。
從歷史數據來看,政府關門對長期經濟影響是有限的,市場早就知道「關門」不等於「崩盤」,真正的風險是來自拖太久以及對制度信心被侵蝕。特別是在高利率環境下,市場容忍度更低。
2025 年的這次停擺,恰好發生在聯準會暫停升息、通膨仍高於目標區間的時間點,市場對政策訊號格外敏感,任何關於預算、赤字或政府效率的負面消息,都可能引發避險情緒擴散。
不過,在 2019 年政府重啟後,比特幣曾在三週內上漲超過 25%,被稱為「重開行情」。如今也有許多交易員押注歷史會再重演,但在目前高利率與低流動性的宏觀環境下,即使情緒回暖,也不見得能夠重演當年市場的爆發力。
11 月 10 日,美國參議院以 60 票贊成通過臨時撥款案,將政府撥款延長至 2026 年 1 月 30 日,內容包括補發公務員薪資、恢復退伍軍人與農業部預算等項目。法案目前已送交眾議院表決,如果順利通過並成功交由總統簽署,政府預計在 11 月中旬正式重啟。
(從預測市場 Polymarket 的押注比例來看,有高達 95% 的人認為美國政府將會在 11 月順利重啟)
隨著消息傳出,市場迅速反彈,標普指數回升到 5,600 點附近,比特幣也反彈到 106,000 美元,鏈上穩定幣流入量開始回升。市場情緒短暫修復,顯示資金仍對短期解套抱有期待。
不過,分析師普遍認為這波上漲屬於「政策喘息」而非整體趨勢反轉,從談判結果來看,現階段的方案沒有納入爭議的核心 —— ACA 補助條款,以及財政赤字與支出上限的核心爭議,立法權的黨派爭議之架「還沒吵完」,兩黨分歧並未縮小,目前更像是「短期止血」而非真正解方。
而從近年的市場表現來看,政治風險仍是美股結構性的波動來源,分析師普遍預期,明年一月仍然有「二次關門」的風險,到時候如果談判再度破裂,市場信心恐怕難以承受第二次衝擊。
從宏觀層面來看,政府關門對經濟成長的直接衝擊其實有限,但對市場信心和資金流動的影響卻相當深遠。政治僵局拖得越久,投資人對美國政策穩定性的疑慮就越高,而「不確定性」其實才是市場最討厭的因素。
政府重啟、相關機構重新上線後,有機會帶動短期的「制度回歸行情」,市場情緒可能迎來一段修復期。不過從黨派分鐘仍未解決來看,政府關門的中期風險沒有解除,加上高利率(還沒降息的)環境下流動性仍然緊繃,反彈行情恐怕難以持久。市場或許會短暫轉為樂觀,但隨著真實數據回歸,價格終究還是要受到整體經濟的牽動,投資人依然要密切關注相關指標。
政府的確會重新開門,但市場信任的修復,恐怕還需要更多時間。
Kai
主要關注 DePIN、AI、Crypto Gaming、 RWA。因為投機而來,留下來是想知道會發生什麼好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