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EVENT
最新活動
OKX
幣安
HOT ARTICLES
熱門文章
Featured Articles
專題精選
最近有風聲說幣安創辦人趙長鵬(CZ)即將王者歸來,市場回響劇烈。光是 CZ 把 X 平台個人簡介從「ex-@binance」改成「@binance」,BNB 價格就一路飆到超過 1,000 美元,創新高並一度超越 SOL,躍居第五大加密貨幣。
從價格來看,加密貨幣社群顯然把這個舉動解讀成 CZ 回歸幣安的強烈訊號,但具體來說,CZ 本人到底有沒有可能真的回任幣安 CEO?
這篇文章,就來簡單回顧 CZ 和幣安的法律風暴、近期幣安和國會的政治攻防、如果 CZ 真的要回歸幣安的三個潛在劇本,以及未來可能影響 BNB 價格的關鍵訊號,讓你在下次 BNB 因為相關消息暴漲或暴跌之前,搶先做出相應的投資策略!
在討論 CZ 回歸的可能性之前,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 CZ 與幣安面臨的法律訴訟,這場風暴說穿了就是是源自於交易所業務急速擴張的情況下,與各國監管框架的衝突:也就是營運版圖迅速壯大,但在監管合規上卻無法跟上各國的要求。
最終,一連串的法律戰在美國當時對加密貨幣相對嚴苛的背景與各國收緊跨境規則的夾擊下,迅速爆發。
・2021 年,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開始調查幣安是否違反衍生品規範。
・2023 年 3 月,CFTC 起訴幣安,指幣安讓美國用戶在未註冊的平台交易,同時涉嫌操縱市場。
・2023 年 6 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再提 13 項指控,稱幣安非法提供證券服務、濫用客戶資訊、虛報交易量量;並指控 CZ 透過美國子公司 BAM Trading 規避規範、仍實質控制幣安的營運,導致用戶資金外流逾 10 億美元。
・2023 年 11 月,美國司法部(DOJ)指幣安違反《銀行保密法》(Bank Secrecy Act)與制裁規定,允許伊朗、敘利亞等地用戶交易;CZ 則被指未建立有效的反洗錢機制。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幣安付出約 43 億美元罰金與沒收金,CZ 辭職任並認罪,在 2024 年 4 月入監服刑 4 個月,同年 9 月出獄。
雖然當時這個消息一度對當時本來就脆弱的市場造成相當規模的動盪,但在新任執行長 Richard Teng 上任後積極爭取合規的策略下,市場信心也慢慢回穩。
而 CZ 出獄後,他在幣安的角色也被重新界定——仍然是幣安的大股東、也有產業影響力,但不碰公司的日常管理營運。
不過,在他本人社群仍然相當活躍,也積極參評論市場動態的情況下,只要法規上出現「監督可能鬆動」,或 CZ 更改社群名稱等動作,市場自然就會對「CZ 是不是有機會回歸幣安」產生遐想空間,也因此為近期的攻防埋下伏筆!
2025 年 9 月 18 日,一直以來都是知名加密貨幣反對者的民主黨籍參議員 Elizabeth Warren ,協同 Richard Blumenthal、Mazie Hirono 致函司法部長 Pam Bondi,追問幣安是否正在與政府商談鬆綁執法與合規監督(當初的 43 億美元處分)。
信中引用彭博報導,稱幣安正與 DOJ 商討撤除獨立合規監督,也提到川普家族透過 World Liberty Financial 與幣安之間的財務連結。議員要求 DOJ 說清楚與幣安的互動,以及是否考慮赦免 CZ 等問題,直言「這些報導讓公眾有必要了解川普政府與幣安的關係」。
這下子,政治角力與監管態度被放到同一個檯面:川普政府上任後走向親加密,視其為金融創新,SEC 也在 2025 年 5 月撤回對幣安的民事訴訟。相對地,民主黨憂心利益衝突擴大,主張加強國會層級的審查。
報導發布後,BNB 再度站上 1,000 美元,可以說是側面強化了市場對「CZ 回歸+監管鬆綁」的想像!
先說重點:CZ 能不能回歸幣安,不是只看價格和情緒,能否在法規條件與監督要求下找到可行的路徑,才是能否回歸的基礎。以下我們就來模擬三種 CZ 回歸可能的情境
把 CZ 放回執行線,最大的卡點不是市場願不願意,而是法規與監督。現在攔在面前的,至少有 DOJ 3 年 的獨立監督、FinCEN 5 年 的行政監督,以及多個司法轄區的「適任審查(fit and proper)」。這些機制不只看履歷與道德風險,還會檢視公司內控、反洗錢制度、跨境制裁遵循、管理階層的角色與接觸範圍。
即使短期內出現變化——例如監督提前結束、和解條款被重新調整、甚至走到總統赦免這種極端狀況——也不代表其他國家的主管機關會立刻買帳。各地牌照核發與銀行往來,都會重新評估「把人放回來」是否讓風險回頭。加上參議員公開發函把「赦免」放上檯面,政治壓力反而會讓監管端更保守,任何被解讀成繞過認罪精神的安排,都可能引發二次爭議。
總結:在目前可見的條件下,名義與實質都回到管理層,難度極高。即便真要推,也得同時處理多國主管機關、銀行夥伴與監督團隊的疑慮,時間與成本都很高,因此可能性相對較低。
這條路的核心是「權限設計」:讓 CZ 以大股東、董事會層級或顧問/觀察員的方式提供方向建議,但不介入日常營運、不下指令、不碰敏感資料流。為了讓這個安排站得住腳,公司必須把邊界寫進文件:他可以參加哪些會議?哪些會議只能旁聽?資料存取到哪一層?對決策流程是建議還是表決?是否需要第三方律所與監督團隊定期檢視紀錄?
實務上,外界也看過 CZ 在部分國家以產業顧問身分提供建議,顯示非執行角色是有彈性的。若國際政策風向偏親加密,這種設計更容易被接受;相反地,當國會與媒體放大檢視時,公司就要拿得出可稽核的軌跡(會議記錄、存取紀錄、利益衝突揭露),證明沒有踩線。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短期能保留 CZ 這張幣安神主牌的產業視野與社群影響,穩住品牌敘事;風險在於,只要邊界一旦交代不清或留下灰色空間,就可能被認定為「變相管理」,又把合規成本拉高。
總結:在不違反監督與牌照要求的前提下,這是討論度最高、可操作性也相對較高的一條路,但必須以嚴謹的權限治理與第三方檢視作為保險。
這個情境最接近現在的現實:CZ 專注教育與投資等個人計畫;Richard Teng 團隊把「合規優先」放在第一位,繼續衝全球牌照、強化內控、優化交易監測與制裁名單管理。外界也多次提到,Teng 上任後公司在法遵與風控的人才與預算上大幅加碼(約 35%),目的就是把合規做成一個不需要靠人撐住的系統。
對幣安來說,這條路雖然少了話題,但能避免政治與監管的高風險迴盪;對市場來說,評價會更看鏈上使用、手續費銷毀、產品節奏、資產安全這些看得見的指標,而不是單一人物的舞台效果。
總結:如果目標是把波動壓低、強化企業體質,維持現狀其實是相對穩定的一條路;後續一旦監督正式結束、主要牌照穩固,市場自然會把風險折價慢慢讓回來,並不需要靠「回任」來驅動。
傳聞升溫後,BNB 一度衝上 1,000 美元大關,現在大致在 900~1,000 美元一帶來回,可以看出這波敘事確實會放大短線波動。
如果未來出現任何監督條款的正式調整或治理人事的明確變動,BNB 的敏感度仍會很高——價格可能先反應,但這不等於監管門檻已經鬆動。反而是一旦政治與監管的訊息轉向保守,因為情緒帶來的行情也會快速回檔。
對幣安本身來說,短期的品牌敘事固然重要,中長期的勝負還是取決於 BNB Chain 的實際使用、資安與合規內建能力,即使 CZ 以顧問或股東身分「回到」公共對話場域,帶來的多半是敘事與信心。
在傳聞與價格輪番炒熱的節奏裡,與其被短期情緒牽著走決定自己要不要開始投資 BNB,建議採取更務實的策略,盯緊「三個」會直接改變幣安相關資產風險折價與估值的關鍵:
看有是否真的有新的異動文件出爐,像是 DOJ 3 年監督、FinCEN 5 年監督是否在公告或法院檔案上有所調整(條款、人選、時程都算)。如文章前面所述,參議員施壓會拉長談判節奏,沒有文件更新,就代表實質監管的強度是不變的。
SEC 撤案已落地,但歐盟 MiCA、以及亞洲主要市場的牌照與實務要求仍是關鍵。更合理的判斷指標是法幣出入金與合作銀行的穩定度:限額是否放寬、通道是否更順、銀行夥伴有沒有擴大。這些比口號更能體現風險折價有沒有回收。
中長期價值看鏈上活躍(錢包日活、交易筆數、Gas 消耗)、手續費銷毀節奏、合約與應用成長、驗證者健康度與資安事件的處置速度。新聞與傳聞會放大短線波動,但能撐住走勢的,是這些可量化的基本面。
當然,撇除理性和常態企業策略,光是從一個潛在的臆測都可以讓 BNB 漲成那樣的情況來看,加密貨幣一直都不是什麼運作邏輯「正常」市場。
維持現狀或許是最穩定、保守的發展,但個人認為影響力回歸可能才是最有機會出現的情況,CZ 會持續彈性參與推動品牌在全球茁壯。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在川普幾乎可以全面無視既往政經和法律規則的情況下,CZ 直接回任高層雖然機率最小,但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呢。
這些都不是穩定幣,幣安的穩定收益產品:BFUSD、LDUSDT、RWUSD 介紹
幣安錢包創建、入金、出金教學,BNB 生態打金、嚕空投必備!
幣安人造牛市持續中 ! 迷因幣以外 BNB Chain 值得關注的 AI 賽道項目有哪些?
Kai
主要關注 DePIN、AI、Crypto Gaming、 RWA。因為投機而來,留下來是想知道會發生什麼好玩的事。
Further Reading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