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EVENT
最新活動
幣安
HOT ARTICLES
熱門文章
比特幣的總量限制 (最多 2100 萬顆) 與稀缺性 (已有數百萬顆比特幣永久遺失,發行量每四年減半) 影響了後面會提到的共識,稀缺是間接因素,而不是直接因素。世界上稀有的東西很多,但並不是每個稀有的東西都有價值;商品限量款很多,但並不是限量就會有人想要。
初次接觸相關領域的話一開始會有點難懂,但這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很普及,只是我們平常不會注意而已。鑽石為什麼那麼貴?雖說鑽石有工業用途,但人們通常也不是買來切東西,為什麼它那麼貴?因為有足夠多的人認為它代表永恆的愛情;黃金不能吃,日常生活中也不太能用黃金付錢,但為什麼很多人覺得黃金保值,是戰爭逃難時的好選擇?因為這世界上有足夠多人也這麼覺得,而且這已經是貫穿人類數千年歷史的長久共識。鈔票只是一張紙,為什麼人們覺得它是錢?覺得它有價值?因為有足夠多人相信政府會保障這張鈔票的購買力。在某些政府已失去人民信任的國家,人民就會選擇使用別的國家的鈔票 (例如美金)。
共識簡單說就是人們有一樣的想法,只有五個人認為比特幣有價值,和有五萬個人認為比特幣有價值,後者的共識更強,更強的共識能提供比特幣更高的價值。
中本聰 (匿名的網路帳號) 2008 / 10 / 31 時在網路上發布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英文原文: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金融海嘯之後,這其中當然有對既有金融體制的某種反思,中本聰試圖創造出一種沒有中心機構 (包含他本人) 能控制,完全分散權力與利益,總量有限制不像印鈔票一樣能無限制增發,也公開透明所有資訊避免所謂的黑箱作業。
基本上就是區塊鏈的三大核心: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不可竄改。比特幣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是第一個加密貨幣。
創新擴散理論 - 來源:維基百科
一開始比特幣當然很小眾,只在某個冷門社群 (密碼與加密社群) 中人討論,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它。
接著我們可以參考傳播學理論中提到的創新擴散理論,這是一個試著說明新事物傳播過程的理論,通常會經過知道、說服、參與、證實等幾個環節。上圖通常是用來表示當新商品新服務上市時,一開始只有極少數創新者會搶先接受與嘗試,接著早期採用者,慢慢擴散到早期大眾市場,而黃色曲線指的是市場份額,隨著市場接受度愈來愈高,市場份額也會逐漸飽和。
這張圖如果用來理解比特幣價值共識,黃色曲線就變成比特幣的價值,當接受比特幣的人愈來愈多,比特幣的價值會像黃色曲線一樣逐漸成長,但成長速度也會逐漸趨緩。
一開始只在小圈子裡傳播
> 愈來愈多人開始接觸、了解、認同比特幣
>> 相關產業開始發展,有交易所、相關服務、其他加密貨幣被創造
>>> 比特幣知名度愈來愈高,整體加密貨幣實際應用增加
>>>> 比特幣期貨 ETF 也通過了,出現更多投資比特幣的管道
>>>>> 投資比特幣的企業也增加了
>>>>>> 有些地方開始接受用比特幣繳稅
>>>>>>> 開始有國家將比特幣列為法定貨幣
>>>>>>>> ???
一開始只在小圈圈內有共識,隨著創新擴散,現在慢慢走到早期大眾的階段,了解與接受的人愈來愈多,撰文當下比特幣的非零地址數總數已經接近五千萬,有數萬個節點分布在一百多個國家,現在的共識強度已經遠遠高於當年,隨著共識增加,比特幣的價值自然也逐漸提高。
名詞解釋:
非零地址數:區塊鏈使用的是錢包地址,非零地址數指的是餘額大於零的地址總數
節點:比特幣使用去中心化區塊鏈技術運作,需要有節點參與運作,例如挖礦或驗證
一直說共識太過饒舌,總之就是認為比特幣有價值的人愈來愈多,但是為什麼會有人認為比特幣有價值?
實際上也許大家的原因都不太一樣,認同比特幣有價值的理由可能有很多,例如:
去中心化的運作方式
公開透明的資訊
安全的加密機制
保證不增發的總量上限
一種去信任化又抗審查的全新貨幣型式
一種網路密碼革命的情懷
對於既有體制的不信任
單純跟風覺得很潮
有實際的使用需求
認同它以數位的方式既方便使用又能永久存在
…
網路上稍作查詢,可以輕易找到各式各樣認同比特幣的理由,也能找到各種厭惡比特幣的說法,針對每個理由都能找到反面說法,但這些跟比特幣有沒有價值往往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比特幣價值的核心基礎是共識,無論是因為什麼理由認同,只要認同比特幣有價值的人夠多,比特幣就有價值。
共識這說法並不是比特幣獨有,日常生活中許多事情也都是這樣運作,例如在現今的貨幣系統中,「信用」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而信用其實也等於某種共識。
小提醒:這裡寫的主要是比特幣,並不是所有加密貨幣的價值都來自共識。
有實際商業模式、使用場景的加密貨幣:依其商業資訊,例如市場規模、營收、利潤、估值,以及代幣經濟模型等等去評估價值。但若還在太早期的階段,以股票來說就是還在本夢比的階段,那麼就還有很大比例是建立在對未來的看好 (也是一種共識) 之上。
對於需要有實際盈利數據支撐買賣邏輯的加密貨幣投資者來說,也有許多人會使用 Token Terminal 這一類型的網站了解不同協議背後的交易量、營業額等,在 Token Terminal 上我們可以一目瞭然自己想要獲取的數據。
迷因幣:比較接近比特幣,主要價值也是來自社群共識,有些迷因幣在發幣之後才開始開發出其他功能,產生實際的應用場景,那就會有部分價值是建立在實用之上,如今年最火紅的 Pepe 幣,上漲的因素全來自於他是歷史久遠的迷因文化代表,只要能夠在短時間吸引到市場的關注度及資金,價格就有機會瘋狂上漲。
如果價值來自共識,而共識來自多年累積,但為什麼常常漲一倍跌一半,是不是因為比特幣價值共識很不穩定?
也有一種說法是,一顆比特幣始終等於一顆比特幣,其實比特幣很穩定,波動很大的是其他東西,當然這是非常比特幣本位的思考,算是一種比特幣信仰。
共識需要時間累積與形成,一旦形成就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
每當討論到比特幣價值,比特幣沒有內在價值是一種常見說法,但什麼是內在價值?以貨幣來說,過去硬幣的內在價值來自金屬成分,例如金幣銀幣,也因此會出現所謂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從這標準看現在的鈔票也沒有內在價值,信用卡這類塑膠貨幣也沒有內在價值。
現今的貨幣之所有價值,不是因為它有內在價值,而是因為信用,信用來自政府擔保,政府是一種中心化組織。在去中心化機制中誕生的比特幣,價值當然不該來自政府或某個中心化組織擔保,也應該建立在去中心化的共識上。
或延伸一點把使用需求與場景也算是內在價值的一種,有實際使用需求或場景就算有內在價值,這樣看的話鈔票和信用卡就有內在價值了,那比特幣有嗎?
現在或許還不多,但隨著共識增強,隨著採用度增加,例如能用比特幣繳稅的地方變多,認定比特幣為法定貨幣的國家變多,將比特幣列為某種投資資產配置的金融機構變多,那時比特幣的內在價值也會提高,但這依然走在共識之後,必須先有共識。
延伸閱讀:
東東
加密貨幣愛好者 | 2017 入圈,認為區塊鏈是下個世代的網路,期待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普及到日常生活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