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EVENT
最新活動
OKX
幣安
HOT ARTICLES
熱門文章
Featured Articles
專題精選
如果自視為單純的幣圈投資人,難免會覺得產業的技術發展跟自己不太相關,但在加密貨幣領域,區塊鏈技術不僅是一切(數位資產)的核心,也是推動 DeFi 與 Web3 發展的關鍵力量。
而你或許不知道, 早在將近 9 年前,作為全球科技巨頭的 Google就開始默默佈局,近期更宣布將推出自有的公鏈 GCUL,打造金融等級的基礎設施!這篇文章,就來回顧 Google 的區塊鏈探索之路:從最早的雲端實驗、BigQuery 的鏈上數據整合,到成為多鏈驗證者與推出 Blockchain Node Engine,再到最新的 Universal Ledger。
全面解析這些戰略如何影響 DeFi、NFT、開發者與機構投資人,以及為什麼 Google 可能成為下一波金融革命的關鍵角色,或者說 —— 下一波瘋牛行情的重要推手!
Google 最早接觸區塊鏈可追溯至 2016 年,當時透過 Google Cloud 提供基礎測試環境,讓開發者能在安全的雲端上實驗區塊鏈應用。這個階段,Google 對於區塊鏈的探索僅限於技術研究,沒有高調宣傳而是專注於降低技術門檻,讓開發者免於處理複雜的硬體與網路設定。
進入 2018 年,Google Cloud 將 Bitcoin 與 Ethereum 等公鏈數據納入 BigQuery(可以想像成一個超大規模的雲端資料倉庫),讓使用者能以 SQL 查詢分析鏈上資料。
從這個時間點開始,Google 正式從區塊鏈的「觀察者」轉為「參與者」,為加密社群提供強大的數據處理工具。開發者無需自建節點,就能分析交易模式,大幅推動 DeFi 與 NFT 的研究。
到 2020 年代初,Google 開始意識到區塊鏈不僅限於加密貨幣,也能應用於供應鏈、醫療、金融等領域,在研究報告中數度強調區塊鏈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的應用潛力。雖然發展策略相對低調,但這個時期的紮實研究,為 Google 後續正式進軍區塊鏈奠定基礎。
2022 年,區塊鏈從技術到市場都逐漸成熟,Google 也宣布正式成立專屬區塊鏈小組,尤其是在當年 NFT 熱潮與 DeFi 迅速擴張的環境下,市場迫切需要可靠的基礎建設。Google 的團隊不僅專注內部研發,也與外部夥伴合作,嘗試快速迭代爲企業與開發者提供有效的工具。
同年 10 月,Google 推出 Blockchain Node Engine(BNE),這是一款節點託管服務,讓開發者能輕鬆部署 Ethereum 或其他協議的節點。傳統上,運行節點需要昂貴的硬體與大量維護工作,但透過 BNE,開發者只需數個步驟即可完成部署,並兼顧有高度可用性與安全性,相當於又一次大幅降低了區塊鏈的使用門檻,讓更多中小型團隊能開始參與生態。
2022 年底,Google Cloud 更組建 Web3 團隊,延攬金融與工程背景專家,將區塊鏈列為長期戰略重點,並逐步支援測試網與空投水龍頭,協助新手快速上手。
時序進入 2023 年,Google Cloud 擴大 BigQuery 支援範圍,新增 11 條鏈,包括當時相當熱門的幾大公鏈和 Layer 2,像是 Arbitrum、Avalanche、Optimism 等熱門。同時結合 AI 工具,開發者可更快分析市場趨勢,提升 DeFi 策略的精準度。
同時,Google Cloud 成為 Solana、Polygon 與 Cronos 等鏈的驗證節點,進一步強化自身區塊鏈網路的影響力。不過作為 Web 2 網路產業的龍頭,這個舉動雖然看似有助於提升區塊鏈的穩定性,同時也引發社群對於過度中心化的討論。
另一方面,Google 也推出 Web3 入口網站,整合 NFT 創作教學、數據工具與水龍頭資源,讓更多創作者與開發者能快速上手,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著 Google 對於區塊鏈的發展策略和定位,逐漸從「後台支援」轉向「前台創新」。
2024 年起,美國進入大選年,兩黨候選人關於科技和金融的承諾和討論滿天飛,市場對於區塊鏈的關注焦點再次回到 RWA、PayFi 等金融主題上,Google 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更高階的金融應用。
隨著代幣化資產(RWA)與跨境支付需求上升,Google 在 2025 年推出 Universal Ledger(GCUL),定位為專為金融機構設計的中立型 Layer 1 區塊鏈,這是 Google 探索區塊鏈技術長達十年一來,首次親自下場開發公鏈!
GCUL 的設計有三大關鍵亮點:
・中立性:不偏向特定公鏈,專注於金融級需求。
・可程式化:支援 Python 智能合約,降低傳統開發者的進入門檻。
・機構規模:可用於清算、抵押、支付與代幣化資產管理。
就在今年 3 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已在 GCUL 上完成試點,主要測試 24 小時交易的穩定性,結果展現出 GCUL 在金融市場中的潛力。Google 預計在 2026 年前擴大測試,逐步吸引更多銀行與機構參與。
此外,Google 也嘗試在供應鏈上應用區塊鏈,例如與 LuNa Smelter 合作追蹤礦產來源,確保透明性。雖然這不是典型的加密應用,但卻爲 NFT 與 RWA 帶來更多可能的應用場景。
Google 這次親自下場開發區塊鏈,已不只是單純的技術升級,更可能徹底改變傳統金融的運作模式。回顧過去幾次重要策略,Google 對加密生態帶來的影響和助力可以說是相當明顯:
・DeFi 投資人:透過 BigQuery 的多鏈數據整合,策略分析更精準,有助於強化風險管理與市場預測。
・NFT 與遊戲創作者:Web3 入口網站提供完整工具與教學,大幅降低數位資產的創作與發行門檻。
・開發者:Blockchain Node Engine 搭配 Python 合約,讓新手與專業工程師都能更快速地投入開發。
・機構投資人:Universal Ledger 提供合規且高效的結算平台,推動傳統資金更順暢地進入加密市場。
回顧整個脈絡,Google 終於從「輔助角色」正式轉型為「基礎設施提供者」,這個戰略上的轉換,具有三大關鍵意義:
・重塑現有金融基礎設施
傳統金融系統高度依賴 SWIFT、銀行間結算網絡與中央清算機制,效率低、成本高、跨境速度慢。GCUL 主打中立、高效率與全天候結算能力,如果融合順利,有望能夠全面升級現行的金融架構,改善碎片化與延遲問題。
・成為其他公鏈的潛在競爭對手
Ethereum、Solana 是目前最多企業選擇進駐測試的公鏈生態,但 Google 推出的 GCUL 清楚定位在金融機構清算、RWA 或跨境支付,再加上 Google 在 Web 2 的權威性,GCUL 未來可能成為企業級應用的首選平台。
・支付賽道依然是後續關鍵戰場
即使 GCUL 聚焦於機構級結算,支付始終是區塊鏈能否撼動傳統金融的重要指標。未來 GCUL 如果能在即時支付、跨境匯兌、穩定幣結算等方向深化,GCUL 有望打破支付市場的高門檻,成為加密—傳統金融橋樑的重大突破。(當然這個我們也可以觀察同樣是早早開始佈局的 PayPal 如何因應這個消息)
展望 2026 年,Google 計畫繼續將 GCUL 推向全球金融市場,並結合 AI、雲端與低延遲 RPC 技術,打造全方位的基礎建設,這可能讓 Google 躍身成為金融與區塊鏈交界的核心玩家。
對加密貨幣市場來說,這其實也代表著兩種可能的發展方向:
・跨界合作:Google 的資源能與 DeFi 協議結合,帶來更流暢的使用體驗。
・主流採用:大型機構透過 GCUL 進場,將加速資金流入,加密市場有望迎來估值更高牛市。
而作為一個投資人,該關注的是消息的發佈時間和技術的進展,無論技術和應用何時落地,只要這類敘事和泡泡能夠堆疊再堆疊,替牛市續命,那就對了。
Kai
主要關注 DePIN、AI、Crypto Gaming、 RWA。因為投機而來,留下來是想知道會發生什麼好玩的事。
Further Reading
延伸閱讀
觀看更多熱門文章